中国近代地理学通常以1909 年张相文在天津成立中国地学会为开端,但是中国地理 的高等教育则是在1921 年东南大学(中央大学前身) 地学系成立后才正式确立的。在此之 前中国大学只有地理课程,没有地理专业。所以,作为系主任的哈佛大学博士竺可桢,深 感派遣留学生系统学习借鉴西方地理学的必要。1922 年,竺可桢向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 请求向欧美派遣地理留学生,充实中国地理的教学与研究。“窃以我国地理人才缺乏,老 成如屠寄、卢彤相继凋谢,张相文、黄郛复联袂入政界,留学生中鲜有专门地理者。实以 美国著名大学,除卡拉克(Clark),芝加哥,哈佛而外不设地理专科,而德法诸国大学 中,对于地理一科虽较美为注重,但我国留学者寥寥。故欲得专门人才,非由本校物色毕 业生中成绩卓越者,资遣欧美专门地理不可。”[1]但是经费支绌的东南大学无力派遣地理留 学生。而且东南大学地学系,实际是地质、气象和地理三个方向,地理位居末流,并未受 到足够重视,以至于竺可桢竟以辞职相胁,要求发展地理学。 1928 年,朱家骅与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一起上书南京国民政府,请求在国立大学的 理学院添设地理系,至少应在重要大学首先增设。在此影响下,中央大学地理系、中山大 学地理系、清华大学地理系、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纷纷成立。这些地理系为中国地理学发 展构建了制度保障,但是也导致地理师资的需求猛增,地理留学的迫切性增加。